通过对厦门市现有10个VOCs治理项目的分析,发现厦门市的VOCs治理效果普遍不到50%,部分治理项目的治理效果还不到20%,其中10个治理项目都存在臭氧二次污染问题,臭氧浓度在0.20~16.14mg/m3之间。实地监测结果表明,目前还不能夸大光解催化氧化的效果,尤其是单次光解催化氧化工艺,尽管它安装简单,操作成本低,但由于企业废气处理量大、集中,设备设计停留时间短,每万风量实际停留时间小于1秒,造成实际处理效率低;同时,光解催化氧化工艺所需的紫外灯管市场品牌众多,达不到功率要求,也是导致有机废气处理效率低的原因之一。
对于光解催化氧化剩余臭氧的处理,建议企业对设备进行改造,增加尾气停留时间或增加活性炭吸附装置等。对已有不符合标准或处理效率不高的企业,建议根据实际VOCs排放状况进行改造,引导企业建设合理、高效的治污设施。对新建VOCs企业,提出在环评阶段应根据废气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治理技术,对采用光解催化氧化工艺处理VOCs废气,应认真评价其适用性和可行性。尽管光解催化氧化技术一次性投入少,运行费用低,操作简单,但如何提高治理效率,减少臭氧二次污染,将是今后需要继续研究的重点之一。另外,针对固定源VOCs监测,现场监测法避免了样品采集、贮存过程中的不确定性,比气袋法更具参考意义,建议管理部门加强对相关VOCs监测技术和标准的研究。治理VOCs起步较晚,为了打赢蓝天保卫战,进一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,将对VOCs污染治理提出更严格的要求。2017年12月,厦门市发布了新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,针对不同行业对VOCs排放提出了新的要求;2019年6月,生态环境部发布了VOCs重点行业VOCs综合整治方案,提出要推进建设适合VOCs排放的合理、高效治污设施。治理技术多种多样,任何VOCs处理技术都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,企业选择VOCs处理技术时,必须根据自己的原料、生产工艺以及气体流量、净化要求等具体情况,选择合适的废气净化工艺,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。